找到相关内容30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行愿法师:穿越时空的爱

    地位、钱财、亲朋、好友、感情、生命、山河、大地都在无常变动之中。   因此,即使我们对亲人的逝去天天哀伤,也挡不住生命无常的法则。亲人在世时,只要彼此善待了,没有遗憾就是圆满。其实,一个曾经关爱他人的...

    佚名

    |参访|资讯|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244879957.html
  • 将慈善和商业完美结合起来

    10多年前向亲朋邻舍借遍了钱,共欠帐30来万元,直到再也无处可借,其一家陷入生活窘境。从2002年开始,温岭农村合作银行箬横支行就将他家一直列为重点扶贫对象给予支持,在信息、资金上帮助他重树生活信心,...

    佚名

    |社会|教育|纪实|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7/07051385905.html
  •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禅魂

    可得,性尽於无所住”的要义。当时高僧洪觉钦佩他的深博的佛学根底,誉他有:“详诸师之略,略诸师之详,有表一家识妙之处”。   他虔诚地学佛参禅,这到一些亲朋故友的不解和非难,但丝毫不能动摇其惮魂。他曾...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571396931.html
  • 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有为法,其生存依赖于人类社会,依赖于人民大众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没有社会生产和思想文化的发达,人间便不会有佛教出现、流传。没有父母生养、师长教育、亲朋帮助、工农商政供给衣食住行、军人警察提供...家族,关心帮助亲朋邻居、同学同事,待人热情礼貌,为人坦诚谦和。总之,要在家庭和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无何亏欠而有所奉献的人,一个俯仰无愧的人。至于出家佛弟子,虽然不一定要直接承担家庭责任、担负社会工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85238923.html
  • 佛教经济学初探

    保证等。 佛教中说,人类有四种希望: (1) “愿我拥有财富”,换句话说,对一个俗人,富有是他的人生第一希望。 (2)当一个人富有了,做便希望有个好名声,他希望他的名声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他的亲朋...需求,因此,它背离了佛教经济学的原理。佛陀一直教诫我们不该吝啬,但也不该浪费。我们不该使消费超过收入,就如一把秤,应该平衡。 佛教还说,财富应该小心保护,防贼、防火、防水、防敌人、防不良居心的亲朋,...

    释本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4950836.html
  • 北宋禅悟词略论

    人们才会“始觉从前被眼瞒”。它教导人们只有去除妄念、清心寡欲,不沉迷于现实樊笼,才能超脱世俗。  对于文人而言,在经历了宦海的浮沉与亲朋离散的痛苦,他们对于佛教“空”观的认识更加深刻。具体表现在他们认识到地位、权势、名利只不过是一场空,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苏轼从仕途失意、亲朋离散的痛苦中脱身而出,认为功名富贵皆空,“只堪妆点浮生梦”(《渔家傲》)。《满庭芳》也是如此: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3264431.html
  • 慈舟普渡苦心人——一记普化寺观音殿与一位女居士的因缘

    佛护师的开示下,她团结在家弟子,组成了居士林,定期在家举行佛事活动。她们本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法旨,弘法利生,广结佛缘,六亲眷属及亲朋厚友、善男信女学佛后,均受法益。  八三年,她又正式拜普化寺住持...落座。  但是,她看到已成废墟的观音旧殿,感到揪心的难受,再次发愿,一定要把观音殿修复好,让观音菩萨能有一个优美舒适的道场。于是,她带头捐资,发动居士们和亲朋厚友一起操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尽力,在西山...

    阎瑜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41979899.html
  • 佛教的真理超出科学范围

    。宗教解释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及其它伦理、道德的价值,它们的善与恶对自己、家庭、亲朋、邻居、社会乃至其它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由此而得出爱高尚于恨这一朴质的道德准则,科学在此是望尘莫及的。佛陀宣说...

    〔斯里兰卡〕罗睺罗 著 学愚 译

    |科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020241480.html
  • 四谛法——佛教根本要义之一

    ”。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调,精神欠佳,身心感受到病痛,称为“病苦”。又四大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称为“死苦”。此外,亲朋戚友,名位权利受乐得失的“爱别离苦”。终身荣誉,快乐可爱是欲望所及,求...

    如实

    |四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1123071617.html
  • 秋音女士的学佛心路

    真是有智慧的人,只要你平时不忘佛法,那么在生死关头,你绝对就不会感受痛苦。   死亡,不管是逼向自己的或是迈向亲朋的,甚或是针对毫无干系的第三者的,对一个人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善知识,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索达吉堪布

    |学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1/1901522009.html